高校需要什么样的教学楼

改革开放三十年,高校里面的最大变化在哪里呢?我想多数朋友会赞同我给“校园建设”投上一票。尤其是对于学校历史不够悠久,校园建设本身就存在欠账,或者正在准备迎接教育评估的时候,基本上学校就等同于工地啦——不过这样倒便宜了学习土木专业的(本科)学生,在校内转转就能增长实习经验了。

这种现象,社会议论已久,貌似今年浙江一代还爆破了一座新使用不久教学楼(据说是规划有问题……)。对于学校,当然希望能给师生提供更好的工作、学习环境,趁机向着“世界一流高校”靠拢一步(也不知世界其他国家的高校是否也有同样的目标);对于家长,送孩子入学的时候,看到校园整个一摩登时代,回家也好有骄傲的理由;对于领导,自然希望自己在任的时候高等学校欣欣向荣,一天一个样(搞科研出成果可是猴年马月的事情,一般人等不起O(∩_∩)O~);对于学生,即便见到哈佛的同仁,也可以“骄傲”地说:“我们学校的硬件设施不比你们差多少”——似乎中国足球迷们也曾有过类似的声明(原话是,中国没有一流的球队,但却有一流的球迷。从数量上讲,的确是这样滴)。

于是,这便成了罗圈账,分不清孰是孰非。

问题不在于建设各种各样的大楼,而在于为什么建、怎么建。那种“宁可在家里吃咸菜,也好在街上穿好衣裳”的心理,是不是应该变一变了?缺乏自信心是一个长期形成的思维惯性,以为穿得西装笔挺+油光满面,就真的可以上档次了。到头来被人家扣上“暴发户”、“没文化底蕴”等帽子,还是喘不过气,便愈加自卑,愈加想要更好的穿戴……学校与其把钱花在装门面上,还不如多提高教师待遇,更多地争取教育界的人才。香港大学挥金如土,也没看他们在建设方面做过太多的文章,而那里的教授清一色对大陆教授深表同情:“那样微薄(相对于他们)的薪酬,简直是侮辱知识”。

我在一个设备先进的报告厅,听文献检索类讲座,主讲人说“凡使用中文写的文章,我们都认为它不是好文章”(不是原话,是原意)。我当时想让他检验一下中国产的皮鞋是不是好鞋,可惜身边人太多,无法弯腰,遂作罢。

最近看到哈尔滨某高校(恕我这里不好点名,抱歉)准备筹建新教学楼,学校公开建设方案,征求师生意见。下面,我们也来欣赏一番:

1

方案1

纽约56大街

纽约56大街56层楼

看到这个方案(上),顿感眼熟,这不是CCTV新址大楼的设计者在纽约56大街56层楼(下)的翻版么!作为教学办公楼,似乎不必要加上广告和商服的位置吧?--关于纽约56层楼的详细介绍,在这里

2

我不知道,对于学院而言,是否能把这座超高层建筑里的每个空间都利用上。我知道学校的服务器机房,只开10%就足以搞定一切日常工作了。

2

这是要给联合国总部,或者中国驻外使馆建设的么?

4

5

上面是世贸大厦的简装版,下面的方案令我不由想起了一款早期诺基亚手机,还不怎么好使……

6

这是一个中规中矩的设计,虽然看起来还是像是写字楼。

7

由于受到前苏联的深刻影响,哈尔滨早期大学(约1920~1960年间)的主楼都与莫斯科大学相得益彰,或许这个方案的作者也是有此考虑。不过,把学院的教学楼建得比学校主楼还像主楼,而且还隔一条街面对面,是不是“左”了一点?

建设是必须的,因为学校发展需要硬件条件。不过,是否一定要把学校里的建筑做成城市的地标呢?相比之下,我认为如果城市的标志是大学的治学精神,那比建任何奇特的建筑地标都有意义。

长河

在曾经的博客时代,是“首个桥隧工程领域独立博主”,目前是一名默默耕耘的普通高校教师。一家之言,仅供参考,未必成熟、绝不权威。

相关推荐

致杨同学的回信

大约四天以前,我收到了来自一位读者的来信,全文只有一句话:“首先,我是教育学专业的;其次,我看到你有在谈教育;再 ...

也谈“工程教育学”

2009年10月23日上午,在华东理工大学,隆重进行了“全面工程教育”国际研讨会暨工程教育学系揭牌仪式。由此,中国的高等 ...

研究生扩招之后...

和许多朋友一样,在金融危机不期而至的时候,我多少有一点不知所措。在我的印象里,金融危机这个词汇只曾出现在政治课堂上、出现在被热钱轻松搞定的东南亚小国中。看来,马克思他老人家的确是有先见之明,这令我对他的钦佩景仰之情又上了一个新台阶~本周二,我还在学校的时候就听说《人民日报》中刊载的,关于教育部应对金融危机下毕业生就业形式提出的四大举措……

WordPress ›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