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个博客(当时叫做“个人主页”)建于2004年2月14日,从最初的AnyP到新浪博客再到2008年4月28日开始的独立博客,虽然换了几个地方,但记录与分享思想的习惯一直没有间断过。
如今,终于可以有了一个自己比较满意的,坚持了十年的好习惯,便可以简单的谈一谈为什么要写博客了——尤其是如今这个以微博、微信浅阅读为主流的时代,聊聊博客可能会更有意义。
写了这么久的博客,究竟给我带来了什么?
首先是思考的时间。写博客是一件很耗时间的事,从选择文章的题目内容,到组织需要阅读的资料,再到语言润色,总之,通过文字把思想表达清楚远没有预想中的那么简单。也正是因此,2009年金融危机以后,大家都要忙于赚钱,于是我们进入了一个火烧屁股的时代,也进入了一个博客大萧条的时代。但是,越是生活在一个喧嚣的时代,宁静就越发显得可贵。当进入博客写作的思维模式时,就给自己创造了一段难得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同时也创造了一段为了写作而认真阅读的时间,而这两段时间对自己的成长,无疑比火烧的屁股更有价值。
博客背后的这个人。这可能是博客与其他网站最大的不同,博客文章不只是冰冷的文字。我曾在不同城市见到过素未谋面的10kN读者,其中不少甚至从未在博客中留过言,但我们仍然是一见如故。还有更多通过博客结实的老师、好友,给我太多专业技术上的建议和指导。今年在制作名片的时候,顺带将10kN印刷在显著位置,博客圈有一句名言“能坚持写博客的人,至少不是一个坏人”。如何让不认识的人了解自己,最大限度地避免重复表达?也许发给他一个博客地址是不错的选择。
写喜欢的主题。作为科研工作者,文献写作是必备的基础技能之一,而且文章写作水平甚至是科研能力的直接体现。但学术写作是给审稿专家大佬们看的,太直白了不好、太晦涩了不好、语言活泼了不好死板了也不好、把创新点说多了不好说少了也不好、文章中体现出来的态度高调了不好低调了也不好……限制太多的文章,最后总归会成为应用文。应用文,应用而已,与开放的,提倡共享和交流的学术讨论南辕北辙。我理想中的写作,是有“闪念一想”的,是有缺陷的,是可以引发探讨的,是可以给自己和其他读者启发的,是在日后可以再拿出来把玩的——是不需要考虑谁是读者的。
书写自己的心声,关注自己喜欢的话题,重要的不是赢得了多少的访问量和赞,而是快乐思考、认真总结之后的不一样的自己。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