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交流行之圣彼得堡

这是俄罗斯交流之行系列小结的第二篇,关于莫斯科的在这里,关于哈巴罗夫斯克的在这里,学术交流活动的总结见:【研学知行】交通学院优秀博士生赴俄罗斯学术交流团出访札记(二)

从莫斯科乘坐俄罗斯国内航班到圣彼得堡,俄国飞行员给我们带来的飞行体验简直爽到爆,这是我此前乘坐飞机出行经历中,起飞距离最短、降落速度最快的一次(这个记录后来被从哈巴罗夫斯克飞回哈尔滨的飞行员打破了,竟然比预计时间提前半个多小时,这速度太令人印象深刻),战斗民族的民航飞行员应该都是战斗机飞行员退役的吧!

圣彼得堡是一座非常不同寻常的城市:

  • 俄罗斯最西化的城市,当然也可以理解为“最国际化”;
  • 老城区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遗产;
  • 是世界上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中位置最北的一个,又被称为俄罗斯的“北方首都”;
  • 列宁格勒保卫战持续了872天(从1941年9月8日到1944年1月27日),是二战时期持续时间最长的围困与反围困作战;
  • 1712年彼得大帝迁都到彼得堡,一直到1918年的200多年的时间里这里都是俄罗斯文化、政治、经济的中心;
  • 果戈里、普希金、托尔斯泰等文学艺术大师,我们熟悉的力学泰斗铁木辛柯,以及普京大帝都与这座城市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也可能正是拥有太多的亮点,于是这里成了中国游客大军的目的地,于是:

  • 圣彼得堡机场里有俄语、英语和中文语音播报;
  • 景点的服务人员会时不时地说出几句中文来招揽生意,街边摊买松子小贩也会用中文和我们打招呼;
  • 商场里服务员的英语水平明显要比他们莫斯科的同行要好得多。

走在圣彼得堡的街头,非常有欧洲范儿的感觉,窄窄的街道,外立面装饰丰富多样的多层建筑,穿城而过的小河,还有经常擦肩而过的背着乐器盒子的行人,整体画风是这样的:

走在街头,首先发现了他们的许多人行道没有用步道板,而且行走体验非常舒适。道路专业的孙志棋博士对此很有研究,我这里就直接引用他的原话了:人行道面很少有病害的出现,主要原因是行人道多采用水泥沥青砂浆(cement asphalt mortar,简称CA砂浆),CA砂浆是一种利用水泥吸水后水化加速乳化沥青破乳,由水泥水化物和沥青裹砂形成的立体网络,其刚度和强度比普通沥青混凝土高,但是比水泥混泥土低。其特点在于刚柔并济,以柔性为主,兼具刚性。其优点有材料密实、平顺和减震的作用,严格阻止了水分进入造成的冻融损伤。哈尔滨市砌块式人行道与之相比相形见绌,砌块式人行道,虽在可以在夏季可以快速将路表水分排走,但冬季时,由于水分形成的冻胀导致砌块鼓包等病害。

z

路面的细节做得很到位

圣彼得堡市政府办公楼

伊萨基夫斯基大教堂位于市政府办公楼的对面不远处,与梵蒂冈、伦敦和佛罗伦萨的大教堂并称为世界四大教堂。整个建筑可同时容纳1.2万人,教堂于1818年开工,1858年完工,历时40年,用工44万人。

大教堂周边是一个规模巨大的公园,在这个公园里也可以逛好久

十月底是到圣彼得堡游玩的好季节,满地金黄色的落叶,非常漂亮,而且这个时候机票也比较便宜。

这是我见过的最有逻辑性的人行道,然而据我观察,当地人似乎并不买账

海军大楼,这里见证了俄罗斯第一次拥有海军的时刻

青铜骑士,圣彼得堡市标志性雕塑,位于十二月党人广场上。雕像中的马象征着俄罗斯,而马匹践踏着的蛇,代表着当时阻止彼得大帝改革维新的力量。这一塑像曾受到伟大的俄国诗人普希金的高度颂扬,写下了他最出名的叙事诗《青铜骑士》。

这里便是涅瓦河了

这个季节竟然还可以游船,站在河边,小风吹的实在是太冷了

圣彼得堡的建筑似乎特别偏爱用人头像作为装饰,而且浮雕还很精细

喀山大教堂的夜景非常壮美,这座教堂于1801~1811年建成,外貌具有典型的当时帝国风格的特征。半圆形的柱廊后面是高达70米的教堂穹顶。喀山教堂名称来自于教堂内所供奉的喀山圣母像。当恐怖伊凡的军队突击喀山时,在烽火中发现了这尊圣像画。由于喀山圣母像不断地传出显灵的事迹,故成了俄罗斯东正数教徒最敬奉的圣像之一。(百度百科)

喀山大教堂的对面,是圣彼得堡最富盛名的书店,书之家(House of Books),这里面的纪念品和书籍比较全,但基本都是俄文版。

既然是到了书店,自然不能空手而归。圣彼得堡最骄傲的,或许就是她的文学土壤吧,比如书店附近不远处就是普希金喝掉最后一杯咖啡的文学咖啡馆。于是,在文学和艺术著作中,我选择了一本文学作品:

俄文版的普希金诗集,精装版才370卢布,感觉比许多国内的同类型书籍要实惠得多。虽然完全看不懂里面的文字,但我相信俄文是美的,才会涌现出那么多的文学大家,索性买回一本放在家里平添一份美感,也是不错的。

注意到墙上牌子中的那道横线了么?1824年的大洪水,水位线就在那里,想像一下,真是整座城市都被淹没了啊

赶着去上课的圣彼得堡国立交通大学的同学们

这个东西还真是一个广告塔!多年前的老哈尔滨街头,也有这种构造,然而现在只存在于老照片中。而且还有专家认真考证过,这东西到底是邮筒呢,还是广告塔,如今在圣彼得堡见到了“原版”的,也就更加一目了然了。

基督复活教堂,又称“滴血教堂”、“滴血大教堂”,据说是圣彼得堡为数不多的传统式东正教堂,主要景点之一。不巧的是,我们正好赶上教堂维修,只能看到目前这个状态。

这座桥上的栏杆,让我想起了命途多舛的哈尔滨霁虹桥

冬宫广场,亚历山大柱于1830年至1839年建成,以纪念1812年亚历山大一世率俄军战胜拿破仑军队这一伟绩

这里就是冬宫了,假如在圣彼得堡的时间紧张到只能去一个景点,那就必须是这里。

冬宫原为俄国沙皇的皇宫,初建于1754年至1762年,是18世纪中叶俄国巴罗克式建筑艺术最伟大的纪念物,十月革命后成为一座巨大的博物馆。1837年一场大火将其焚毁,1838年至1839年重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冬宫再次遭到严重破坏,战后修复。与伦敦的大英博物馆、巴黎的罗浮宫、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一起,称为世界四大博物馆

冬宫内有厅室1057间,门1886座,窗1945个,共有各类文物270万件,其中绘画约1.5万幅,雕塑约1.2万件,版画和素描约62万幅,出土文物约60万件,实用艺术品26万件,钱币和纪念章约100万枚。(via 百度百科)

如果想仔细认真地参观冬宫,我认为需要一整天的时间。早上进馆,中午在一楼餐厅里吃饭,然后一直参观到下午18:00闭馆。像我们这种走马灯式的参观,也至少需要三四个小时才能基本走完。

关于参观冬宫,有几个小贴士,之前在网上攻略中似乎很少有人提到:

1.关于门票:我们没在网上预约,发现在东宫院里有不少自动售票机,可以选择英文界面,这里基本没人排队,但试验了一下,都是好用的。

2.在人工售票窗口排队买票也挺快的,全票700卢布,包括主馆和几个分馆,主馆就是冬宫的这个回字形的宫殿,陈列物品以文物为主,分馆是冬宫对面,以及再远一些的河边,以现代艺术为主。如果只有半天时间的预算,或者只打算好好欣赏古典艺术,那就购买单独主馆部分的门票即可。

3.冬宫内的大多数陈列室内是允许拍照的,个别不允许拍摄的部分有很明显的标牌,和之前网上查到的“需要购买摄影票”不符,可能管理方改主意了吧。

我们买的是700卢布的全票,相当于人民币也就80左右。进去之后,那简直是金光闪闪,虽然我们尽量多走,三个多小时仍然没有能游览全貌。即便如此,我们也一致认为这门票钱花的太值了,这要是在国内至少得300元起,简直是良心价。

这便是冬宫内部的一角,但千万不要以为这样就令人震惊了,因为几乎每进入到一个新的房间都要被如此震惊一次。

每一个房间的屋顶+图案+吊灯的设计组合都不同

这些浮雕,据说是用真的金子做的

贵族服饰展区

我想这里应该就是沙皇的“铁王座”吧

这四位,简直太逼真了,站在他们面前,那叫一个脑后生风

展馆中的巨幅油画。个人以为,欣赏油画,要首先对画作的历史背景多少有一点了解,首先要看得懂,在此基础上再欣赏到美

这是冬宫的“镇馆之宝”——金孔雀大钟。据说每星期表演一次,到整点时分,孔雀开屏、猫头鹰眨眼、金鸡报晓同时来一遍。而且,眼前的黄金数、黄金孔雀等,这是真金打造的,还有树下的“表盘”则是用价值连城的宝石制作。

视频地址

在东宫对面的副馆里,最珍贵的应该就是这顶1762年叶卡捷琳娜二世加冕典礼上用过的皇冠,据说镶嵌在大皇冠上的世界上最大的尖晶石是1676年俄国特使尼古拉斯帕菲尔来访中国,在北京用2672金卢布购买的,被列为俄罗斯“必须保护的七颗宝石”之一。

皇冠由两个半球组成,分别象征着东西罗马帝国,中部是一个橡叶状花环和橡树果,象征着沙皇帝国的神圣权力。设计师波吉耶用上千颗钻石打造了这顶光芒四射的王冠,上面十几颗最重要的钻石分别是从当时欧洲国王的王冠上拆下来的。

值得一提的是,这顶皇冠,并没有想象中的大——比我们日常戴的帽子小太多了!极尽奢华和精致。

圣彼得堡是值得有机会再去一趟的城市,令人深感震撼。既然在鸡年第一次见识到了圣彼得堡的美丽,就用这只“小鸡”来作为这篇小结的句号吧。

长河

在曾经的博客时代,是“首个桥隧工程领域独立博主”,目前是一名默默耕耘的普通高校教师。一家之言,仅供参考,未必成熟、绝不权威。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