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科研圈在讨论一个很热的话题:预印本网站似乎突然火爆起来了,随便列举几个:
- 中国科学院科技论文预发布平台(ChinaXiv.org ),2016年6月上线;
- OA 出版巨头 MDPI 建立预印本网站 Preprints(preprints.org),2016年6月上线;
- 能源领域建立预印本网站 engrXiv(https://osf.io/view/engrxiv/),2016年7月上线
- 社会科学领域建立预印本网站 SocArXiv(https://osf.io/view/socarxiv/),2016年7月上线
- 美国化学学会宣布将建立化学预印本网站 ChemRxiv,2016年8月上线
- 心理学领域建立预印本网站 PsyArXiv(https://osf.io/view/PsyArXiv/),2016年8月上线
更全面的信息,请参考维基百科:https://en.wikipedia.org/wiki/Preprint
什么是预印本网站?
预印本是什么
根据百度百科的定义:预印本(Preprint)是指科研工作者的研究成果还未在正式出版物上发表,而出于和同行交流目的自愿先在学术会议上或通过互联网发布的科研论文、科技报告等文章。
预印本是如何产生的
作为一种极为艰苦的脑力劳动,科研工作者需要进行大量和同行之间的交流,从而帮助自己扩展思路,提高科研水平。但做一项科研工作,比如某个课题的实验,在实验进行时可以和同课题组的同事们交流,成果公开发表过程中可以和参与同行评议的专家们进行交流,成果发表之后可以通过邮件接收来自世界各地同行的来信交流。
但这样还是不够的,因为论文一旦公开发表出去就不能改了,大家都希望可以做到更完美,于是就有科学家会把论文预先印出来几份给关系还不错的其他同行先看看,预印本就是这么来的——当然现在不需要印刷出来啦,发一个电子版PDF文件就ok了。
第一个预印本网站
arXiv.org,这是第一个预印本网站,如今已经25岁了。
1991年,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的Paul Ginsparg 建立了第一个预印本网站 arXiv。
最初,Paul需要和更多的同行进行交流,于是给大家发送论文电子版。这种交流是相互的,一个一个发太不方便,于是就建立了理论高能物理学家共享论文的公共邮箱。后来参与的人越来越多,直到康奈尔大学接管了 arXiv 的运营,在25年间扩展网站的学科领域、改变集资模式,使其成为目前承载数学、物理、计算机、天文、生物、统计、计量金融等领域预印本论文的航空母舰,在全球拥有8个镜像服务器。
在arXiv上,科学家可以提交“不完善的论文”,这些论文可供全世界的同行免费下载,也可在网站平台里进行同行评议(学术交流),而经过完善之后的版本将会投到所谓“正规期刊”上去。
arXiv 以数学、物理起家,这两个领域的期刊普遍承认其发表的预印本论文,甚至有不少期刊允许作者直接使用 arXiv 版本投稿,论文出版时也带有 arXiv 的论文编号。据其官网统计,2016年 arXiv 收录的论文总量已逼近120万篇,并仍在以月均9000篇的惊人速度增长。
传统学术出版的尴尬
在传统学术出版领域,主要有专业的学术出版商来进行运作。
一篇论文的发布流程,首先是投稿给期刊,期刊的编辑先进行审核,通过编辑审核后的稿件,将会送外审即进行同行评议,外审的过程中,又不能保证一蹴而就,往往需要反复几次的大修/小修,经过漫长的拉锯战才会收到录用通知,而真正这篇论文刊出又需要一定的时间,于是科学家就尴尬了:一个好的想法,实际地做出来,等发表出来的时候甚至有“过时”的风险。
http://v.qq.com/iframe/player.html?vid=q1309o9xhgd&width=670&height=502.5&auto=0
灵魂画师4分钟带你读懂“预印本”(来源:ASAPbio,科学圈 微信公众号)
arXiv横空出世之后,马上解决了一系列问题:
- 科学家可以迅速把自己的想法发表出来,让全世界知道“我是第一个想到的”;
- 优秀的科研工作直接面向大众,避免了好论文被一道付费关卡困在数据库里的问题;
所以,传统学术出版业真的要面临巨大挑战了。
回归学术交流的本源
为什么要发表论文呢?
合格的科研工作者至少会回答:为了促进学术交流;优秀一点的科研工作者会回答:为了通过促进学术交流来促进行业的发展。
就拿我们土木工程学科为例,如今的科研大多关注工程实践中的难点问题, 早一点取得突破,就可能多避免一些工程事故,就可能挽救一条生命,就可能在改善人类人居环境问题上取得更快更好的进步。这才应该是学术交流、论文发表本应该有的样子。
几百年前,科学家只能通过邮寄稿件给杂志社来参与交流,而如今我们有了这么方便的互联网工具,为什么反倒不那么愿意分享了呢?
可能是有些科研工作者是要对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成果有所保留吧。但是我认为,关注自身的知识增量,不断分享,也不断开拓自己认知边界的科研工作者,才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科学家。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