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隐藏]
今天有幸参加学校研究生院硕士博士培养情况调查座谈会,其间负责调研的老师认真听取了同学们的建议和意见,并对近期可以落实的项目逐一说明,对可行性不大的建议也给出了合理的解释。
或许因为我做过教师,也做过制定培养计划的工作,我更能理解教学过程中“教”的难处,在一些观点上与同学们不一致,为了避免把座谈会变成辩论会,我在现场只表达了一部分观点。现在把思路整理一下,希望能用三五百字把我对于研究生培养的看法说清楚。
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 开设的必修课没有意思,或与自己的课题关联性不大,或内容与本科课程重复,或教师讲解得不透彻;
- 作为工科学生,理论基础不过硬,学习基础理论的课程和讲座少;
- 希望得到更多学科交叉知识的机会;
- 一些工具软件,比如Origin、Matlab全靠自学,效率低,希望学校开课;
- 硕士研究生提出不了解专业方向,对“应该学什么”缺乏认识;
- 博士生提出缺乏交流的平台,“单兵作战”现象普遍;
- 其他的希望增加生活资助、国际会议资助等等就不一一列举了。
主动寻找知识,应该是研究生教育的根本
- 本科生只需要“老师讲什么我会什么”;研究生需要“老师给个方向我能开展深入研究”;博士生则需要“自己可以找合适的研究方向”;
- 中国传统的教育体系中有两句名言:“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拜名师,访高友”,都在从学生的角度强调“寻找知识的主动性”,有主动性的学生才会充分地利用好教育资源;
- 大学四年的生活,重要的不是学会了什么,而是学会了“获取知识的方法”——即自学能力是大学教育的结果,也应该是大学生最重要的收获;
- 研究生不同于本科生,应具备更强的接受新鲜事物、新鲜知识的能力,也就是需要更强的自学能力;
- 研究生面对的是“课题”,在课题面前,自己欠缺什么、需要什么只有自己最清楚,围绕课题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也是锻炼科研能力的一部分;
- 本科属于专业基础教育,研究生才是真正的专业教育。经过良好专业教育的人,在未来工作岗位中还会接触到更多新知识新技能,所以“主动学”比“老师教”对于职场能力训练而言更重要。
对于现有问题,我们自己便可以解决
- 对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就应该扩展基础学科书籍的阅读量,不能自己学不好怪学校;
- 例如数学、力学等基础学科,有时候难以独立看懂,这时候我们可以去其他开始相关课程的学院旁听课程,甚至直接带着问题去找基础学科的老师请教——他们一般不会拒绝喜欢思考的学生;
- 丰富的互联网资源,可以为我们学习科学与工程软件提供极大的便利,搜索引擎面前人人平等;
- “自学”的过程虽然比有人指点稍显“艰辛”,但终究可以把新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而不是简单的人云亦云,拾人牙慧,更多时候拒绝自学的人只是比较懒惰而已;
- 对于专业相关知识的了解,作为研究生应该主动建立自己与师兄、与课题组、与老师,甚至与本专业其他从业人士之间的连接,通过交谈和文献,逐步对专业有认识;
- 知识的获取没有捷径,容易得来的也容易失去。
关于“培养”还有几点要说的
- 本科生需要针对人的培养,教师对教材的讲解实际上是帮助、教会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梳理、总结;
- 研究生需要针对平台的培养,即给予更多的自由获取知识的途径,比如优秀的电子数据库资源、图书馆资源、教师团队资源(可供答疑等)以及工程实践资源……
- 研究生的培养,其实是“自我培养”,不具备自我培养能力的研究生,其实还是本科生;
放手让研究生“自我培养”以后。。。
- 平心而论,学校是不大会冒风险,在政策上完全放手让研究生“自我培养”的,担心学生们的自制力问题,于是研究生教育培养出了一批延迟毕业的本科生。。。
- 如果真的放手,首先会导致研究生教育平均水平下降——大多数学生的确会有自制力差的倾向,随之而来的是社会对研究生教育的普遍失望——很多人开始认为读研究生是在浪费时间;
- 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当只图文凭的多数人不会选择研究生教育的时候,一小撮钟爱学术的技术宅们就被选择出来了,他们会因为兴趣而选择继续深造。
- 其实这已经是现实了,目前研究生和研究生之间的知识技能差距显著比本科生之间要大许多,就是一个例证;
兴趣才是攻无不克的第一战斗力
- 很多人都赞叹哈佛(亦或是清华)等名校中,同学们“刻苦努力”、“废寝忘食”的学习态度,以为他们有为了未来发展而放弃玩耍的机会;
- 其实,更多时候是人们不知道,他们中的多数是觉得“学习比打游戏更有趣”;
- 人难得了解自己的兴趣,并发挥自己的禀赋,从事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每个人追求的都是幸福,而幸福一定不是做了许多令自己感觉不到快乐的事情的结果;
- 如果一个人喜欢游戏胜过学习专业知识,那么只能说明他更适合打游戏而不是学习,我硕士期间的一位室友就是毕业后改行去了游戏制作公司——他凭借自己的兴趣赢得了比同班同学更高的收入,何乐而不为呢;
- 有兴趣,才能调动自己全部的资源,进行持续的努力——这种努力是感觉不到“苦”的,只要做到“乐在其中”,就距离成功不远了;
-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是旧社会的一个大谎言——深谙学习之“苦”之人,能把知识“死记硬背”下来就很了不起了,无愉悦无灵感无创新,没有创新是孔乙己,不能灵活应用,学习怎会有效果?
所以,归根到底一句话:对学习有兴趣的人,不用特殊“培养”,自己都会做好。
下面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长河,人才和人是有区别的,人才和人辩论有时真是枉费时间,更何况感情。莫管他人,走自己的路吧,可以很远。
@hhx 写这篇博客的时候,一致在想:倘若将来还能有机会做教师,一定在“培养方法”上再多下功夫
悲催的。。。又写多了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