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不应被浪费,也谈《我的二本学生》

说来也巧,前段时间在班车上刷视频的时候,看到了黄灯教授的讲座视频,就是下面的这个:

视频来源

出于共鸣的原因,我又在B站上找到并认真看了黄老师的其他演讲以及采访视频,并购买了她的书《我的二本学生》。这本书可以找到电子版,但好书、值得尊敬的作者,应该买本书以表支持。

我是2020年秋季正式参加工作的,虽然近十年来时常以外聘教师等不同身份接触了一些双非一本、二本三本以及专科的学生,但对于二本学生这个群体的深入了解,还是在这两年开始的。平时有条件的时候,我会尽量找本科生聊天。目前手机里也有100多名本科生的微信,这使得即便在疫情封校的日子里,也能与学生开展有效沟通。

客观地说,我学生时代的经验未必适用于当前二本大学生。我读本科的那个时代,学生们大多是很积极主动的,愿意与老师在课上课下开展交流,通常希望参与到老师的课题项目中,同时课业也不是很紧张,完全有时间和精力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这些和当前大学生的生活状态还是存在不小的差异,即便是强如哈工大的学生,我也见有老师说到“如今的学生执行力虽然很高,但好奇心不如从前了”。

我几乎算是在两年中发现了黄灯老师在她书中提及的绝大多数问题,考虑到她的学生主要在广东,我的学生主要在黑龙江,这似乎说明我们面对的问题地域差异性较小,属于一类人群的共性问题。概括一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感较强。可能是出于对老师不够信任,也可能是对自己不够自信,无论是课堂上还是班会上,问出去的问题基本上都得考老师自己回答圆回来。督导一直要求教师提高课堂的互动性,然而很多课堂上还只是老师一头热;
  • 学生们很累,课业压力很重,时常一天要上三节大课,留给自己思考的时间较少;
  • 二本院校吸纳了大量农村子弟,“寒门贵子”越来越少的今天,来自农村的孩子们不得不更关注眼前,长远发展规划存在欠缺,对未来发展道路存有很大的焦虑感,严重者体现为对未来漠不关心;
  • 不少学生选择躺平,人生的考验还没真正来临就想要“归于平淡”;
  • 容易打退堂鼓,容易承认“我不会”、“我不行”;
  • ……

能观察到的问题很明显、数量很多,但发现问题只是第一步,最终的目标一定是要想方法解决这些问题。我在刚工作的时候,想当然地用当年我接受老师培养的思路来对待我的学生,直到碰了壁,才发现是我的方法论出现了问题。相对于985、211的学生而言,对二本学生的培养难度更大。

今天分享三年经验之谈吧:

(1)导师亲自下场,手把手辅导。这其实主要是针对于研究生来说的,同时也适用于参与大创、大挑、互联网+等比赛的本科生。985、211院校的导师,需要具有极强的行业敏感性,善于选题、善于在课题进展期间的有效管控,学生通常能采用自学为主的方式完成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而二本院校的导师则需要在此之上,身先士卒、直奔一线、亲自示范。学生的自信心普遍不强,遇到困难容易有畏难情绪,绝大多数又不好意思和老师说,所以需要导师更多的陪伴。

(2)树立榜样、因材施教。如何让人不再茫然?一个有效的方法是树立榜样,起码知道“我要成为他那样的人”。二本院校的学生大多在中小学阶段属于班级“腰部”,个性普遍不突出,差异化不明显。到了大学以后要帮助他们找到自身的长处、亮点,要让学生认识到即便是在同专业内,仍然是有很大的个性化发展空间的,要让一部分学生成为另同学羡慕的榜样。

(3)自尊教育尤其重要。985高校学生在遇到一个老师未讲过的问题时,在向老师提问前,起码自己也争取自己想出来一个方案,否则不好意思和老师说。觉得“掉面儿”,这就是自尊的奇妙作用。久而久之,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提升了。而二本学生相对容易放弃,自尊心通常不体现在学习上,久而久之主动性偏弱。我还记得曾见到在QQ群里,高年级的副班任通知一个事的时候打了很多个叹号,我当时觉得不太舒服,但后来发现很多工作非得这样才能推进。所以有时候不禁感叹,尊重和自尊,真是一个奢侈品。那么自尊教育如何实现呢,如何引导建立学习领域的自尊呢,我的经验就是“积累日常小成功”,让成功作为成功之母。

说到底,作为二本院校的教师还是挺辛苦的,我们可能不大有机会成为业界大牛,拥有豪华阵容的课题组,成为指点乾坤的战略家。但还是要努力成为战术大师,领导一众小队获得自身提升。很赞同黄灯老师关于“二本学生的命运,是中国教育最基本的底色”的观点,在高等教育的各类群体中,二本生人数最多,留在本省建设家乡的人数最多,对中国高等教育面貌的改进贡献潜力也最大。在体育领域,我们已经从“奥运争光计划”转向“全民体育”。未来的关键十年,我相信随着二本高校教育问题的逐渐解决,“二本生”能力提升和全面爆发,应当是符合国家发展需求的一大趋势。

如果把985、211大学的学生比作优等生,把二本院校学生比作中等生,培养凤毛麟角的拔尖人才固然重要,挖掘中等生的上升潜力对于提高整体平均成绩也同样是关键。以往大家很关注人才流失,但现有人才浪费现象也很普遍。在这个领域耕耘很有意义,愿每一个努力的灵魂都不被辜负。

 

长河

在曾经的博客时代,是“首个桥隧工程领域独立博主”,目前是一名默默耕耘的普通高校教师。一家之言,仅供参考,未必成熟、绝不权威。

相关推荐

采访本上的城市

第一次知道王军,是因为他的《城记》,那本书让我认识了这位正在思考着“正在逝去的北京城”现象的记者。这本《采访本上 ...

致杨同学的回信

大约四天以前,我收到了来自一位读者的来信,全文只有一句话:“首先,我是教育学专业的;其次,我看到你有在谈教育;再 ...

也谈“工程教育学”

2009年10月23日上午,在华东理工大学,隆重进行了“全面工程教育”国际研讨会暨工程教育学系揭牌仪式。由此,中国的高等 ...

2 条评论

  1. 说得我都想买这样一本书来看了。感谢推荐。

    • 长河

      @土木坛子 好久不见了坛子兄,这本书不错,值得一读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