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工程教育学”

2009年10月23日上午,在华东理工大学,隆重进行了“全面工程教育”国际研讨会暨工程教育学系揭牌仪式。由此,中国的高等教育又多了一个新兴学系——工程教育学。昨天我听说这个消息的时候,在感到高校为提高教学质量颇费心机之外,依然认为这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下面详细说明。

开设工程教育学的初衷

我本身就是学土木工程的,接触过一些专业方面的老师。的确是有一些先生学术造诣很高,但表达能力有限,站在讲台上的时候不清楚如何能让学生完全理解自己的意思;也有一些教师缺乏实际经验,尤其是在土木工程这个非常强调实践的学科中,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有非常大的差异,这就容易造成学生跟着眼高手低。在上述《“全面工程教育”国际研讨会》上,专家给出的总结非常恰当,一共六个字:非工化、非师化。多数教师接受一线工程和专业教育学、心理学的训练非常少,照本宣科肯定是无法培养出国家急缺的“创新人才”。所以专家们认为应当将教育学与工程联系起来,开设这个工程教育学的院系。

工程教育学面临的问题

我对土木工程比较熟悉,这里仅以此学科为例,相信所得结论在其他专业,如机械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生物工程之类,也应该可以类推。

工程教育学的理念,在于“全面工程教育”。所谓“全面工程教育”,是指全过程、全包容、全民的工程教育,让这种教育覆盖人的整个学习过程,全面提升人的工程素质。而且华东理工大学还准备制订工程通识教育计划,鼓励非工程类学生选修通识性工程教育课程。

这个理念很好,但问题就出在这里。我们知道,与社会上形形色色的短期培训相比,土木工程以及绝大多数工程专业,是需要长期培养、刻苦训练才能成就人才的。本科阶段接受基础知识教育;硕士研究生阶段参与实际工程,接受实践磨练;博士研究生阶段则主攻科学研究。因为付出辛苦多,所以普遍获得回报也较大。况且由于工作很好找,教师并非土木工程学生的第一选择,即便是博士毕业生也是如此。那么,一个学生,在刚刚踏入大学校园之时就选择工程教育作为终生事业,可能性有多大呢?

多数最终选择从事教育行业的工科人士,要么出于对本专业的热爱,希望从事更加深入的科学研究工作;要么喜欢教师相对安逸的生活状态(其实牛教师一点也不安逸);要么打算借助高校这个学术平台,建立属于自己的事业……总之一句话,这全部都是要建立在学好工程的基础之上的。我理解“工程教育学”是定中短语,重点在教育学,那岂不是本末倒置,反倒是为高校培养不合格教师了嘛?

有一句广告词:“因为专业,所以优秀”。工程教育学培养的毕业生的去向是哪里呢?中学?那里不需要过早进行工程教育吧;职业学校?那里缺乏的是更加专业的一线能手;高校?那么请问,“工程教育学”研究的是哪个学科方向?其中的“工程”,指的是土木工程还是生物工程?如果一个人把所有工程都学习了,要么是样样通样样松,要么就是亚里士多德。

还有,这个学系的教师如何产生呢?从教育学专业学科中抽调老师?他们不了解实际工程;从工科教师中选拔?他们不熟悉教育学,如果他们通过后期培训具备高超的教育学本领,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工科教师也都可以通过培训,成功加强教育技能,那么把建设这个学科的资金转变成全校教师定期培训不就解决了?

我对工程教育学的看法

  1. 设置这个学系,完全没有必要;
  2. 学生学习这方面的课程、或者从事这个专业,可能就业会非常头疼;
  3. 这依然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治标方法,应当从初等教育开始,加强全民的文化修养训练——有知识和有文化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这个我们一向比较含糊。

建议的解决方案

如果我只是提出对上述做法的质疑,而没有自己认为可行的解决方法,那就成发牢骚成性的愤青了。其实发现工科教育问题的国家不只是我们中国,世界上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值得借鉴,为什么都视而不见呢?

首先列举工程教育出色的德国为例。德国的工科教授,必须要具有7、8年的实际工作经验,且德国高校从不允许刚刚毕业的博士进入学校任教。工作经验一方面可使得教师授课联系实际、更加实用,同时对学生联系实习单位也提供了人脉资源。对于实践性要求较高的学科,德国的学校一般设有大型工业园区,使得学生在读书期间就已经具备了实践经验。

国内的土木工程学科,在上述方面做得还算不错。从设计施工一线回来任教,或者在任教期间经常接触实际工程的教师不在少数,而且如长春的一些学校(我一位师姐今年毕业去的地方就是如此),拥有完善的实训基地,学生毕业时的水平也不比技工差多少。

在高新技术发展的今天,还有更好的解决方案。清华大学陆新征教授,曾在《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中撰写过一篇题为《国际化、跨学科工科教学创新实践——斯坦福AEC Global Team Work 课程简介》的文章,朋友们可在他的主页中读到全文[点击这里]。我们拥有在国内实现这种技术的一切硬件软件手段,只是大家都不愿意分享,这是最令人头疼的问题。

所以,总结起来,工程教育的问题,根本上讲,不再于教师,在于理念,而且还不是教师的理念……是谁的呢?我不说,你也知道。

长河

在曾经的博客时代,是“首个桥隧工程领域独立博主”,目前是一名默默耕耘的普通高校教师。一家之言,仅供参考,未必成熟、绝不权威。

相关推荐

致杨同学的回信

大约四天以前,我收到了来自一位读者的来信,全文只有一句话:“首先,我是教育学专业的;其次,我看到你有在谈教育;再 ...

高校需要什么样的教学楼

改革开放三十年,高校里面的最大变化在哪里呢?我想多数朋友会赞同我给“校园建设”投上一票。尤其是对于学校历史不够悠久,校园建设本身就存在欠账,或者正在准备迎接教育评估的时候,基本上学校就等同于工地啦——不过这样倒便宜了学习土木专业的(本科)学生,在校内转转就能增长实习经验了。

研究生扩招之后...

和许多朋友一样,在金融危机不期而至的时候,我多少有一点不知所措。在我的印象里,金融危机这个词汇只曾出现在政治课堂上、出现在被热钱轻松搞定的东南亚小国中。看来,马克思他老人家的确是有先见之明,这令我对他的钦佩景仰之情又上了一个新台阶~本周二,我还在学校的时候就听说《人民日报》中刊载的,关于教育部应对金融危机下毕业生就业形式提出的四大举措……

5 条评论

  1. […] 估计是不久前发表的《也谈“工程教育学”》引起杨同学的关注吧。我自己首先是一个被教育的对象,这里包括接收学校老师的教育,以及自主教育,所以在这里谈论这个问题,多少有些班门弄斧的意味。本着百家争鸣的态度,只是几点想法,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

  2. @许哥儿 不是,我是学桥梁的

  3. @waitwho 教育需要扩招,教育也要产业化。悲哀。

  4. 你是学建筑的吧,看着不少这方面的信息。

  5. 之前的美术教育也是这样,为了扩招就加设一些很火的专业比如:动画、游戏等等。可好多上学后都觉得教学内容与其他美术专业无异,学到了什么,估计也只有老师们知道吧。哎……这难道就是现状吗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