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听广播,说哈尔滨工业大学引进“学术不端检测系统”,保证博士学位论文的质量,杜绝抄袭和任何形式的学术造假行为。不得不说,这是一个进步,开发这套系统的单位,应当将其免费发送到全国每一个高校,让造假分子闻风丧胆!
但是,话说回来,这套系统真的就那么有用吗?
先来看看它的工作原理
通过见过这套系统的朋友的介绍,加上从媒体中获得的信息,我对这个检索系统大致印象是:通过对比送检论文与现有数据库中数据,分析相关程度,从而判定是否有抄袭的行为。从我得到的信息来看,这个系统仅此而已罢了。这个核心的问题是,计算机有那么聪明吗?这套工作原理怎么看起来更像是关键词过滤系统的近亲呢?不知道是否有人工智能的技术在里面,不过即便有,我看效果也不一定明显。
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的局限性:
计算机关注的相关性,是文字,不是思想。思想这个东西很神奇,人类可以用各种各样的语言表达方式对其进行解读,而且都能较为准确的表意。中华语言,博大精深,恐怕连中国人都不敢保证百分百地精通,更别提计算机了。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中国队大胜美国队”、“中国队大败美国队”,说的是同一个问题,计算机能分辨出来么?我想,即便分辨出来了,也是因为二者只有一字之差吧?这样一来,问题就严重了。作弊的人,将相同的思想换上不同的表达就可能蒙混过关;原创的人,或许因表达方式相近从而遭遇误判。也就是说,计算机有可能放过一个坏人,也可能冤枉一个好人——凡是人,用这个系统检索的时候,心里都突突……
为什么会出现学术作弊?
为什么总是有些从事科研的人士选择作弊呢?这个问题,就好比问“为什么城市的小广告总是办证,农村的小广告总是打井”一样,因为有市场啊!不过学术作弊的市场,颇有无奈。用在科研上的科研经费很有限、课题组的精力投入不足、评职求学位等严格的文章与时间要求……可以说,绝大多数人的作弊行为,起初都是迫不得已,逼上梁山的——实在能混日子的人,大概不至于读博士吧,直接去企业工作,远离学术,多好!而且,报上说现在的博士,官员占了很大部分,他们有时间做课题么?他们要是全心投入课题研究,关系到百姓民生的本职工作摆在哪里呢?
杜绝学术不端行为的终极方法
这个方法,可以很难,也可以很简单。为什么只有我们国家才对学术研究赋予教条色彩呢?都说要解放思想,可天天带个“发XXX级别文章N篇”的紧箍咒,能解放到什么程度呢?所以,我认为,改革学术评价体系,才是杜绝学术不端行为的唯一方法。如果我们的每位科研人员都从内心喜欢这份工作,如果我们的论文或多或少都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我们国家肯定迅速成为世界一流科技强国,我们的大学也肯定能实现世界一流大学的愿望。
说到这里,想起来前些天和同学讨论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我提出的解决方案也是类似:让富人在获得社会资源的同时,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这样,不打算负这份责任的人甘愿不错富人,想拥有财富并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社会应当大力支持,并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
也许有的朋友要笑话我的理想主义了,我承认,我的确梦想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描述的场景能在未来的中国成为现实。而且我肯定,50年内,上述的“终极方法”必须能成为现实,否则,恐怕国将不国了吧……
呵呵,只是工具而已,关键还是要看人怎么用他。
这些都是中国的“特色”,明眼人都能看清楚这其中的问题,但是涉及到既得利益,事情就难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