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周末,我去书店购买了一本徐利治老先生的著作《微积分大意》,虽然此书字数偏少、价钱不低,不过综合考虑,还是很值的。
经常听人说“物理达到一定程度就是数学,数学达到一定境界就是哲学”,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基本处于第一阶段,虽然也能通过简单的计算获得预期的结果,可是有一些问题依然困扰着我。结构设计的整体过程是什么样的?我就像是流水线上的一位工人,对于自己工作范围之外的其他工序并不熟悉;下一个桥型能是什么样的?中国的桥梁建设水平已经达到了世界一流,可没有一个现代桥型是中国人首创的;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遗产,比如故宫、大雁塔等,而我们会为后人留下什么呢?如果想知道中国的建筑是什么样的风格,大概只好走进博物馆、老街、文物保护区等地方观赏。昨晚看新闻联播,连四川山区里度假村的别墅都是欧式风格的,心里不是滋味。建筑是凝结的文化,如果5000年后的中国人眼中的“中国传统建筑”依然还是故宫等几个地方,那就是我们这代人的悲哀和失职了……
诸如此类,导致有些时候竟觉得自己是在无穷地重复,令自己伤感异常。
现在大家都在讲创新,那什么是创新呢?组建几个“创新实验室”?,搞几个“创新大赛”?文字游戏我已经很擅长了,这些东西除了噱头,没有其他的任何意义。
很高兴,在徐老的这部书中,我似乎找到了答案。大连理工出版的徐老这套书很特别,不仅仅是数学方面的专著,更是哲学指导书。能够如此地把数学与哲学方法论结合在一起,并且在出版的著述中清晰明确地表达出来,我还是第一次看到。
作为一名工科的学生,过去我过多地把数学当成了一个纯粹的工具,忽略了它锻炼人心智方面的强大作用。正如徐老所说,“锻炼、增强人类创造力的学问只有数学与哲学两门”,也许我们平时没有注意,优秀的学者几乎都是杰出的哲学家,因为他们总是能够以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也许,这就是佛教讲的“跳出三界外”吧——在百家讲坛中看到的,颇有同感。
数学题是什么?不就是根据已有的条件,调动现有之规律,不断逼近真理(结果)的过程么!这和所有的科学研究过程是一样的,和人类解决所有问题的过程是一样的。从现象到本质,由已知到未知,这就是人类发展的过程,这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原因,这就是人的创造力。
创造力=发散性思维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有效知识的积累,注意,公式当中是乘号而不是加号。大二的时候,我为了锻炼自己发散思维,甚至去学习了一段时间的平面广告设计,后来竟接近专业级水平;为了让自己博学,把自己的大量精力和时间放在图书馆中。现在,该是锻炼第三种能力的时候了。
人生不过十几年,没有追求和梦想是可怕的。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过去已经做过的事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未来还可以做什么,还可以如何让自己变得更好。在电视上看到音乐家和美术家说,“我是艺术家,作为艺术家都是有追求的”,我想,我也是一样。
感同身受的博文,赞!P.S. 博主文中徐利治老先生的名字被敲错了哦。。。
所言极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