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看完了央视10套的《为中国而设计·PTW与水立方》节目,虽然没有在我学习的结构方面获得更多的收获,不过水立方的设计过程还是让我想起了陆游的那段名句“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当年我高考选择土木工程完全是个意外,实际上这个选择并不是我做的,成绩不理想自然就失去了选择专业的权利。而后来又是阴差阳错,与曾厌恶的计算机迸发出火花,还“半改行”地学上了桥梁——不过从兴趣和心理上,仍然保留了对建筑的兴趣——有时甚至琢磨,如果生在苏格拉底的时代,一定非常有才 o(∩_∩)o...
似乎是刚上大学的时候,听说某地一位牛人,在清华读到大二突然退学回家,准备重新高考。理由很简单,专业不满意,不惜代价追逐自己心仪的建筑学专业。他对建筑学的评价是,结合了美学、工学、音乐、哲学……(其他的想不起来了)等多种学科的综合学问,或者称之为综合艺术。只是后来从接触到的建筑学同仁那里没有了解得如此深刻,遂以为此君颇有偏执倾向。
现在考虑起来,他是对的。当水立方使用的“泡沫理论”刚刚出炉的时候,我就诧异:100年前的物理学和数学理论,水立方的设计师是如何联想到的?
很显然,水立方“泡沫理论”是由PTW的结构师想到,并应用的。虽然纪录片中,结构设计占用的篇幅可以略不记,有些细节还是令我备受启发的:
1.当建筑师拿出“泡泡方形”样子的模型时候,PTW的结构师很干脆地接受了挑战——结构师有责任参与到建筑设计过程中,要有勇于挑战的精神,保守只能毁了一个天才的设计;
2.除了混凝土等传统专业课,结构师应该还要多接触物理学、数学、仿生学等其他相关科学,甚至有时间可以看看科幻小说——划时代的创意往往不容易被发现,“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为什么能成为艺术的最高境界?那是因为我们缺乏哲学家一样“普遍联系”的世界观;
3.计算机水平一定要加强。片中说“泡沫理论”在建筑业中已经100年未能被攻破,而在北京首度现身的主要原因,我想必定是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中国的数学并不差,而最具有创意的计算机模型几乎全部来自西方,这是我们年轻人应该努力的方向。
陆游认为,想要成就诗歌大家,修行的重点要放在道德、历史等其他学问的钻研与实践。看来建筑、结构等相关专业也是如此啊。
上集
下集
怎么是自动播放的?我干脆就两个一起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