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许多朋友一样,在金融危机不期而至的时候,我多少有一点不知所措。在我的印象里,金融危机这个词汇只曾出现在政治课堂上、出现在被热钱轻松搞定的东南亚小国中。看来,马克思他老人家的确是有先见之明,这令我对他的钦佩景仰之情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本周二,我还在学校的时候就听说《人民日报》中刊载的,关于教育部应对金融危机下毕业生就业形式提出的四大举措:鼓励毕业生到边远基层地区就业、部队提前预征兵、增加农村基层教师岗位,扩大紧缺硕士专业招生和第二学士学位规模——最令人担心的事情依然还是发生了。
研究生扩招就能解决就业问题?
我想,除了指定这则措施的领导之外,其他人基本可以达成共识:1999年的本科教育扩招就是一个反面典型。过去我国实行的是精英教育,无疑那是比较成功的决策(至少相对于今天而言)。高校扩招,逐渐走向大众教育,当初似乎也显得颇为无奈——减轻就业压力——和这次研究生扩招的理由惊人的相似。
实际上,即便不出台研究生扩招的政策,硕士博士研究生每年招生也是以一定幅度稳步增涨的。研究生报名人数现对于本科而言,实在少了很多,每年也就一百几十万人而已。除非把这些人都招进学校来,否则少几千几万人就业,恐怕不会有助于就业形势的改善么吧。
是学生质量下降还是教育质量下降?
在学校里,时常会有“学生质量下降论”,即扩招使得一部分原本没能力考上大学的学生进入高校,人多必然质量下降。这种观点貌似站得住脚,不过遗憾的是谬论终究是谬论。把困难局面的成因归咎于学生,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如今的教育,“因人施教”似乎早已离我们远去;国家从来没有兑现关于每年拿出GDP的4%之目标;原本有限的师资也一定要拿出相当部分从事“硬件建设”……当然这也并不全是学校的问题,就像现在做(大学)教师一定要博士学历一样,很多时候是学校为了达到诸如教学评估之类指标的无奈之举。
中国的教育水平还很低,资源分配还很不均衡,这是路人皆知的事——国内有千万计的学生,国外有虎视眈眈的“帝国主义”,放到哪个国家都够喝一壶的。关键是,学生自己要认清现实,自己解放自己(政治书原话~),自己发展自己——总之,不要妄自菲薄,相信“真刀真枪”的力量是无穷滴。
学生数量已经饱和?
今天学校还在举办毕业生-用人单位见面会,单单从气氛看,已经比往年冷清了许多,更别有多少简历石沉大海了。就像高中之间总是要PK升学率一样,大学生就业,向来是各个高校十分重视的问题。工作越来越难找,是用人单位和岗位越来越少了么?恐怕不是。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新企业如雨后春笋,难道新时代的老板都是光杆司令?
显然,问题出在多数学生希望找到“好工作”上。每年都会有学生找不到工作,同时也有许多企业苦于招不到新人。不是学生变得功利,而是教育成本实在太高。在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相对于人民收入而言,教育花费并不是很高的,起码可以承受而不需为没钱上学而苦恼。而我们在这方面做得还有很大欠缺,这难免使得紧衣缩食的大学生们希望找到一个日后有希望收回成本的岗位。可惜现实很残酷,很多人只有甘做月光族、穷忙族的份。
研究生扩招实际上增加了本科生的就业压力
虽然学生接受教育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就业无疑是高等教育的失败,但毕竟生存是人生的头等大事,马虎不得。就业形势好,研究生可凭借学历获取更诱人的薪酬,即便在不好的时候,只要用于降低身价,也不愁没有立足之地,实在不行卖猪肉也能比别人多赚钱呢~而本科毕业生就惨了,向下比不过专科生(专科生要求低,还有经验,是企业中低端人才的最爱),向上比不过研究生(少交几年学费,少领两张纸,的确是不一样),这要他们怎么活……
总结
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无论是高等教育水平还是人才数量都远远不够,所以在这个时代选择接受教育充实头脑是十分明智的行为。虽然目前在体制上还有一些问题,但要相信,要想实现2020年迈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仅满足于获得“应用型”知识体系是不够的。我们无法改变社会,只能不断完善自己。所以,抓紧时间努力学习,求新求变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正路。
--------------------------------
后续(12月11日):据最新消息,研究生2009年招生仍将扩招5%,教育部这次的确慎重了许多,的确是进步。令,在W哥的建议下,我修改了正文的部分措辞,以免引起歧义,最近网络比较乱,还是小心点好O(∩_∩)O~
@许哥儿 因为原本就是学无止境嘛
@长河 都在研究生,研究生,博士生,无所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