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交流行之莫斯科

文章目录[隐藏]

上个月底(10月21日~10月27日),有幸参加了哈工大交通学院博士生俄罗斯学术访问代表团。在长江学者谭忆秋教授的带领下,在道路教研室马松林教授、赵茂才副教授、袁杰副教授,以及博士生曹建新、刘志杨、祁首铭、孙志棋、王筵铸、王增耀、郭亚鹏,还有我,一行12人,踏上了战斗民族的土地。

哈尔滨是一个深受俄国文化影响的城市,黑龙江是一个与俄国接壤的边疆省份,而我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哈尔滨人,却对我们国家的这个邻居知之甚少。正好趁着这次机会,对俄罗斯有个初步的、直观的印象。

我们这次是学术访问,自然主要的活动都是在学校内完成,包括餐馆莫斯科国立交通大学(MIIT)、圣彼得堡国立交通大学和远东国立交通大学,并参加一系列学术活动。对于学术部分的总结,我的小伙伴们早已经总结好,并以新闻稿的形式发表在“今日哈工大”网上了,我就不赘述,博客里主要聊一聊我对这个国家的认识和理解吧。

莫斯科部分的学术访问总结见这里:【研学知行】交通学院优秀博士生赴俄罗斯学术交流团出访札记(一)关于圣彼得堡的小结在这里关于哈巴罗夫斯克的小结在这里

下面开始非正式的部分:

一些小Tips

去俄国最好是7天内的短期签证,据说超过7天的话需要多跑几趟警察局做备案手续,会比较麻烦,由于我们此行恰好就是7天,也就没有了这种体验。

在全球化、开放程度方面,俄罗斯显然做的不够好,这首先就体现在:语言不通!这是个大问题!幸亏我们一行中有赵茂才老师这位在俄国学习和工作过的“俄国通”当翻译,要不然是真心有些费劲。接触到的俄国人几乎没人能进行英语交流,后来了解到,他们的学校是不开设英语课程的,不过有个别学校会教中文,所以在俄罗斯街头如果找人问路,实在不行说一句中文兴许比英文更管用。

莫斯科消费水平还是挺高的,普通地铁、公交车票都需要50卢布左右(人民币6元多),不过这也可能和他们地铁网络线路很长有关系(地铁是进站的时候一次性交费,公交车也没有“分区点”这种“烧脑”的概念);Subway的一个汉堡+可乐套餐,大概需要60~80元RMB等等。不过即便如此,在俄国一周的话也不需要太多现金。我们出国之前人均换了1.5万卢布,回国之前还能剩5千多,住宿和超市、餐厅等场所都可以刷VASA卡,在莫斯科的许多大店还可以刷银联,很方便。尽量不要在俄国取现,这个在汇率上容易吃亏。

随身携带护照,这简直太重要了。尤其是在大街上落单的时候,会有俄国警察来盘问,这时候如果没带护照可就容易被带到警察局了。再有就是,如果要购买烟酒,即便是最小的超市里,也必须出示护照来证明达到了法定年龄,否则商家是拒绝售卖的。

影像·映像·印象

我们到达莫斯科的时候,正好赶上周日。非常令我惊讶的是,这里可是俄罗斯的首都啊,虽然是周末,但大街上行人如此至少,也是大大出乎了我的预料。

我们从谢列梅捷沃机场出来乘坐轻轨列车到白俄罗斯站,这应该是从机场到市区最便捷的一条路线,车票500卢布,不算贵,而且车况挺好。

这是白俄罗斯站的外观,很有俄国的style

类似这种街景,我可是随手拍的,不需要等待行人走出镜头取景框,因为大街上几乎就没有人!我们一行12人,在很多时候几乎超过了所在街道上全部行人的一半!

多年来,一直听说“哈尔滨有东方莫斯科的美名”,还以为是对哈尔滨的褒奖(不过在早期的城市规划上来看,的确是按照莫斯科的城市布局进行设计的,这也正是“东方莫斯科”的由来),来到了莫斯科之后才发现,事实还真是如此。街道两头的大量多层建筑,的确是与哈尔滨街头留下来的俄国传统建筑风格非常统一。若不是那些看不懂的俄文,甚至都没有出门在外的感觉。

轨道交通的设计很有意思,他们的有轨电车(老哈尔滨人叫“摩电”,如今在国内只有大连等少数城市还有留存)在事实上行使着BRT的功能。与国内的路中设站台的方案不同,他们的电车站比较简单,上图中看到黄色折现了吧?这就是站台了。我看到了一个细节,只要有电车在这个区域停车,即便没有人上下车,后面的小汽车也必须主动停车等待。这方面,俄国司机还是很讲究的。

街头的共享单车,周末的利用率好低啊

不知道为啥,这栋楼的外立面被罩起来了,关键的是还在罩子上画上了门窗。

这里就是MIIT的校园,大周末的,校园里竟然没见到一个学生!同学们都出去玩耍了吗?

莫斯科的地铁果然名不虚传,每个进展的滚梯都多达700多级(这是地铁门口的宣传海报上说的,显然我并没有验证过),不仅足够深,而且艺术性足够高,堪称工程界的世界奇迹。

莫斯科中央剧院,这地方每天的剧目拍得满满的,艺术圣殿!

卡尔马克思的塑像,就在莫斯科大剧院的对面,在马克思的身边放着几束新鲜的红花,看得出俄国民众依然对马老有感情。

这是马克思塑像背后的旅游小巴

重点来了,我们到了红场。

到红场才发现,是不是整个莫斯科的人都来红场参观啦?这里终于有了一些景点的感觉。

终于见到了久违的人气,这里是1993年重建的莫斯科喀山圣母大教堂

红场门口,是建于1872年的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

去红场参观,重点就是这座瓦西里升天大教堂,这座教堂现在是作为历史展览馆对外开饭,因此里面是可以拍照的——这个很重要,正式的宗教建筑立面通常是不让拍照的。门票500卢布,挺划算。

我绕着教堂走了一圈,角度不同,风格各异:

我没进去看,是因为去逛红场边的莫斯科河了

和谭忆秋教授合个影,身后就是普京大帝工作着的克林姆林宫

远远望去,是救世主大教堂(俄语:Храм Христа Спасителя)

红场旁边,是无名火焰烈士墓,在1967年的胜利节点燃,一直燃烧至今。永不熄灭的红色火焰,象征着不屈的鲜血和顽强的灵魂。陵墓下面静躺着数有数千名在苏联为国战争中牺牲的红军战士。

十月底,莫斯科已经下了小雪,室外温度接近零度,然而公园依旧是郁郁葱葱

莫斯科街头的雕塑实在是很多,大多是与这座城市有关的英雄形象。这对提升市民的认同感,增加城市的厚重感非常重要,而这也恰好是国内的城市不重视的。

救世主大教堂,是世界上最高的东正教教堂,也是最大的东正教教堂之一。经历了拿破仑战争后,1812年12月25日由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下令修建,目的是为了感谢救世主基督“将俄罗斯从失败中拯救出来,使她避免蒙羞”,并纪念在战争中牺牲的俄罗斯人民。

教堂参观免费,里面非常漂亮,壁画非常辉煌,但不允许拍照,就是拿出手机看个微信,也会被教堂的安保人员重点关照。

莫斯科河上的游轮

莫斯科凯旋门建造于1834年,高28米,是按照古罗马康斯坦丁凯旋门样式建造,浮雕反映的是俄军同法军作战的场景。门楣上饰有抗击拿破仑军队的44个俄罗斯城市的城标。凯旋门顶部安放着6匹背生双翅马拉着的凯旋车,车里坐着胜利女神,她的右手高擎着月桂花环,面向城市入口处。其下武士,手执利剑,或月桂花环和橄榄枝,象征胜利和平。门柱之间,四尊俄军士兵,身披盔甲,手执盾枪,手指上刻着“驱逐法兰西,解放莫斯科”(via 百度百科)

俄罗斯是血性的民族,他们对为国家牺牲的战斗英雄给予了极高的敬仰。这座塑像是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英雄们。

胜利广场建于1995年5月,为了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而建,前方的这座雕塑是胜利女神纪念碑,碑高141.8米,象征着1418天的卫国战争,寄托着他们对和平的祈祷。

站在广场远远望去,在莫斯科,这样的天际线着实不常见。

忽然意识到,这个广场建于苏联解体后不久。对于这个国家而言,那绝对是个悲剧,而且上世纪就是年代也正是他们困难的时候。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越是能体现出一个国家的精神力量,俄罗斯人用纪念胜利的方式鼓舞自己,预示着自己还可以有能力战胜困难、再次胜利,事实上他们也做到了,正走在国家复苏的道路上。

长河

在曾经的博客时代,是“首个桥隧工程领域独立博主”,目前是一名默默耕耘的普通高校教师。一家之言,仅供参考,未必成熟、绝不权威。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