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英华兄的分享《基于应变监测数据的大跨度连续刚构桥的可靠性评估( in English)》

昨天,十千牛博客悄悄地发生了一件大事:九年来,首次发表了一篇原创论文,而且还是首发!

讲真,对于能在博客里发表论文,我此前只是想过而没有实现,对于首发论文,就堪称“意外”了。说道这里,还得要对英华兄表示感谢和敬意。

本月初,英华兄加了我的微信和QQ,经过沟通,才知道原来是南方著名985高校博士毕业的同行师兄(李兄不希望公开他的个人信息)。在他刚毕业的几年中,对关于如何用结构监控系统来控制力这个话题仔细揣摩了一段时间,最近他已经转行,于是就希望将此文发表在十千牛上,与诸位同行交流。

这难道不就是学术交流的真谛么!

也许,对于英华兄来说,这篇文章对他的升职加薪已经失去了意义,但这至少代表了他曾经的辛勤劳动和读博期间的青春年华,每一个做过科研的人都懂的,这是一笔无比珍贵的财富。英华兄选择将其无偿地分享于网络,而不是将其加工加工投到学术期刊给自己曾经的学术生涯锦上添花,非常令我钦佩。

在这个世界上,总是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一生难以赚到巨额财富,却承受着比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要高强度的智力劳动。他们要么致力于探索未知世界,要么致力于用数学、物理、化学原理解释这个复杂世界背后的运行机理,要么致力于利用现有的认知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他们被称为“人类的大脑”、“科学共同体”——这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真正的英雄。虽然每个科研工作者都希望倾毕生所学,可以在历史上留下光辉灿烂的一页,然而这只属于凤毛麟角的杰出科学家。太多太多的学者从事着不为大众所知的研究工作,留下一个个思想的火种,在未来的某一偶然时刻,可能会引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承载火种的,便是论文,让论文“活着”的,便是以期刊、会议为代表的学术交流。

在我看来,学术交流的价值,如今是被严重低估了。这方面,我有一点发言权,因为我真的做过“实验”。

“实验”的对象,是我发起的另一个网站:www.imharbin.com ,是一个关注哈尔滨城市文化的群博客网站。早期这就是一个记录个人对城市文化看法的博客,没有什么特别。直到2013年的夏天,我开始邀请专门从事建筑理论、地方志、城市文化等研究领域的专业学者加入,情况就不一样了。直到今天,这个网站已经事实上成为了研究哈尔滨历史、文化、艺术规模最大、最活跃的“在线期刊”,互联网社群平台了。人文学者之间,学者与发烧友之间,真的可以产生基于社交的“化学反应”,对这座城市的人文艺术发展起到了实实在在的作用。当我得知有不具名的省领导关注了我们的网站,并认识到网站中的内容可能真的对城市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时,我觉得当初把我个人的博客贡献出来,这一步算是走对了。

如今,英华兄的来稿则让我更进一步地认识到:如果有需要,我同样愿意将十千牛这个博客也贡献出来。

具体做法也很简单,如果你愿意,完全可以分享自己已发表论文的简述(包括摘要Abstract和亮点Highlights,最好是中文哦),再附上论文信息(全文PDF或引文信息)和作者的联系方式(邮箱、微信号等)——相信我,这一定会增加论文的引用量,以及让你结识更多同领域志同道合的好朋友。

这是另一场实验,不知道会不会有人一道来尝试?

该文链接:https://www.10kn.com/reliability-assessment-of-large-span-continuous-rigid-frame-bridge-based-on-strain-monitored-data/

长河

在曾经的博客时代,是“首个桥隧工程领域独立博主”,目前是一名默默耕耘的普通高校教师。一家之言,仅供参考,未必成熟、绝不权威。

相关推荐

新增JCMSE审稿1篇

昨晚收到邮件,受主编邀请,成为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Methods in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 (JCMSE)审稿人。 JCMS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