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地震相关科学知识-分享与阅读

    继昨天我的那篇也说建筑抗震设防之后,再与大家讨论相关的问题。不同的是,今天在网络上阅读了一部分专家的解读。虽然越读心情越沉重,可生活还要继续,家园尚待重建。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知识,理性的看待灾难、为同胞祈福吧。

 

1.周锡元院士释疑:汶川地震为何校舍倒塌多     汶川地震的搜救工作正在争分夺秒地进行,全国人民的心为灾区楸紧。由于地震发生在学校上课时间,灾难中死伤的师生人数众多,人们在扼腕叹息之余也不禁存有疑问:为什么学校楼房在地震面前如此脆弱?为此,记者走访了工程抗震专家、中国科学院周锡元院士,请他来解答相关的问题。

2.震后反思建筑抗震质量:我们的家安全吗    地震专家对历次地震的分析显示,人员伤亡总数的95%以上是由房屋倒塌造成的,仅有不足5%的人员伤亡是直接由地震及地震引发的水灾、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导致的。作为地震中最直接威胁人民群众财产安全的建筑物而言,其抗震标准如何?此次大地震波及范围较广,北京震感强烈,北京等大城市是否能抵抗此类灾害呢?

3.为何离震中越远死伤越大    此次汶川地震极具破坏性,目前已造成2万多人死亡,遇难人数估计在5万人以上。令人不解的是,截至5月17日,距离震中约92公里的成都死亡4100多人,1.4万人受伤,而距震中140多公里的绵阳、北川死亡9600多人,受伤达5.9万多人,距震中约101公里的德阳1万多人遇难、6万多人受伤。为何距离震中越远,遭受的损失越大,这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4.欧阳自远:月球可成为地球重大灾害的监测基地    中国科学院院士、绕月探测工程月球应用科学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5月17日下午为羊城市民和青少年带来名为“人类的空间探测活动与中国的嫦娥工程”讲座,系统介绍了中国和其他国家的月球探测情况。他说,月球上能建立对地球全面的监测基地,密切监测全球气候变化以及重大灾害产生等。

5.地震专家:地震预报目前仍是世界难题    针对“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前有人预知震情,但地震局考虑到北京奥运而未报”的传言,中国地震局新闻发言人张宏卫在今天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发布会上给予了坚决否认。“这种推测是没有道理的。”他同时表示地震预报仍是世界难题。

6.震后救灾”学学日本经验    国家遭此劫难,民众之痛无法形容,让我们强忍泪水为众多死难者默哀!目前各项救灾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胡锦涛总书记发出“尽快抢救伤员,保证灾区人民生命安全”的指示,温家宝总理亲赴灾区指挥救灾工作,国家有关部委、各地地方政府乃至全国群众都紧急行动起来,正在形成一个全国性的救灾总动员。在这里,我们期待救灾工作能快些、再快些,尽可能挽救更多的生命,减少人民群众的财产损失。

7.地质专家析汶川地震成因机理:印度板块惹的祸    据国土资源部网站消息,中国地质调查局日前召开汶川地震及其诱发的次生地质灾害情况分析会,航遥中心、环境监测院、地科院、地质所、地质力学所等单位的专家根据各自调查监测和评价研究的结果对灾情进行“会诊”。初步认为, 汶川地震是印度板块惹的祸,是逆冲、右旋、挤压型断层地震。

8.专家详解汶川地震破坏性为何强于唐山地震    汶川大地震是中国一九四九年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地震的强度、烈度都超过了一九七六年的唐山大地震。中国地震研究及地质灾害研究专家分析了汶川地震破坏性强于唐山地震的主要原因。

9.他山之石:地震高发国日本的“防震之道”   面对重大自然灾害,尤其不可抗的大地震,生命是脆弱的。人们在抢救灾区被困群众、泪别逝者的同时,也把目光投向了防震减灾。作为经常发生地震的岛国,日本在防震方面,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

10.台湾专家:地壳还在动 地震后四川要防山崩   据台湾《联合报》报道,台湾“中央大学”应用地质研究所教授潘国梁5月15日表示,地震后的四川,因地壳运动还没稳定,恐会发生大规模山崩的二次重大灾害。他说,这次地震发生地区,“正好是全地球地壳最厚的地方”,印度及欧亚板块强大挤压的力量使得山区土石松动,“何时能稳定,无法推估”;岩石受不了挤压,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崩落。目前民众担心余震会再次震垮房屋,其实要担心的不是余震,是山崩。

11.台湾专家分析四川强震:喜马拉雅山长高好几公尺   据台湾《联合报》报道,台湾“中央大学”地球科学系教授王乾盈说,四川强震成因被认为“渐归沉寂”的龙门山断层“复活”发生错动,这个断层自明朝以来被纪录到动的数据不多;十二日的错动使当地地壳抬升九公尺,“喜马拉雅山长高好几公尺”。

12.地震专家解析汶川地震灾害救援最大难点   四川汶川五·一二大地震救援进入第四天,随着重灾区汶川县救援获得突破后,救援人员已经进入四川所有受灾区县。目前已迫近灾后关键的七十二小时,被埋被困者的生命力也正逼近极限,中国的抗震救灾进入全力攻坚阶段。眼下,汶川震灾救援最大难点是什么?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副主任、高级工程师谭先锋在北京接受记者专访时说,对搜救工作影响最大的是余震,搜救最大困难是如何在狭小空间里营救被深埋人员。

13.一个地震研究博士生眼中的汶川大地震   大地震的每次不约而至,都是对地震工作者自信心的沉重打击,地震预测是世界难题。Geller(1997)在Science上发表文章说,地震不可预测,掀起了关于地震能不能预测的讨论的高潮。虽然国外的地震科学家对地震预测的问题
并不是那么热衷,

长河

在曾经的博客时代,是“首个桥隧工程领域独立博主”,目前是一名默默耕耘的普通高校教师。一家之言,仅供参考,未必成熟、绝不权威。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